星昊医药(430017)发布了2024年年报,营业收入6.48亿元,同比下降10.24%,而且毛利率从74.13%下降到69.65%,归属股东净利润8288.27万元,同比下降10.61%,但是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25.21%,为9239.08万元。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扣非后净利润高于归属股东净利润呢?这种情况说明2024年有什么突发的问题。
其中最大一笔是其他营业外支出增加2714.73万元,而2023年和2022年均为正,这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该公司子公司广东鼎信接到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下达的《调取证据通知书》,对广东鼎信相关产品进行调查取证,这笔钱一共3000万元,已经被冻结。
鉴于尚未结案,且该公司未披露被调查证据的原因,所以具体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无法判断。这等于是该公司未来的一个黑天鹅。
项目 | 第一季度 | 第二季度 | 第三季度 | 第四季度 |
营业收入 | 15,430.05 | 16,710.06 | 14,689.16 | 17,974.94 |
归股东净利润 | 2,495.28 | 3,547.58 | 1,834.15 | 411.26 |
扣非净利润 | 2,244.47 | 2,870.97 | 1,511.42 | 2,612.22 |
从分季度的数据来看,这件事件大概率发行在第四季度,但是我们在公告中,并没有找到相关的公告。如果剔除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该公司在营业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业绩反而出现连续三年增加。
分产品 | 2024年营业收入 | 2023年营业收入 | 实际增减情况 | 营业收入增减% |
消化道和代谢方面的药物 | 31,816.29 | 27,983.95 | 3,832.34 | 13.69% |
神经系统药物 | 9,463.26 | 17,995.97 | -8,532.71 | -47.41% |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 | 7,768.08 | 12,460.45 | -4,692.37 | -37.66% |
CMC 和 CMO 业务 | 7,381.19 | 5,455.63 | 1,925.56 | 35.29%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2,894.82 | 4,053.13 | -1,158.30 | -28.58% |
其他 | 5,480.57 | 4,250.46 | 1,230.12 | 28.94% |
合计 | 64,804.21 | 72,199.59 | -7,395.37 | - |
公司并没有解释这三类产品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反布说,醋酸奥曲肽注射液中标第七批国家集采,销量同比大幅增加。该注射液属于“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一类,既然销量大幅增加,为会么
胞磷胆碱注射液未中标国家集采,导致神经系统药物下降47.41%。醋酸奥曲肽注射液进入国家集采,导致产品销售单价大幅下降,和部分省份招标政策影响肌苷注射液销量下降,成本降低,导致“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品类下降37.66%。心血管系统药物品类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为部分省份招标政策影响注射用胰激肽原酶价格降低,销量下降,使得营业收入下降28.58%。
这些数据仅能解释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24%的原因,但是不能解释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原因。而且归属股东净利润与扣非后净利润仅差了950.81万元,也就说是上述的3000万元的额外支出对公司的影响有限。
所以我们直接看到三大费用的情况:
2024年 | 2023年 | 变动数值 | 变动比例 | |
销售费用 | 22,746.99 | 32,553.99 | -9,807.00 | -30.13% |
管理费用 | 5,301.13 | 6,561.86 | -1,260.73 | -19.21% |
财务费用 | -378.80 | -464.19 | 85.39 | -18.39% |
可以非常清楚看到,消费费用和管理费用出现大幅下降,合计1.11亿元,公司也说明,消费费用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政府集中采购后,公司减少了市场推广费用,相对于产品收入下降7,395.37万元来说,三费的下降弥补了营业收入的下降,也解释了扣非后净利润和归属股东净利润的变化。
那么该公司的究竟价值多少呢?
这家公司自己定位是药品研发,而且是公建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医药研发中最常用的一种业务模式,2024年,这项业务的收入为7,381.19万元,并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所以我们需要判断星昊医药现有产品到底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
通过检索公告信息,我们认为,上述主营产品是仿制药,尤其是政府集中采购的药品均为仿制药,而且毛利率在69.65%。一方面,如此高的毛利率会让有进一步降价的可能?
其次,该公司也确实在进行创新药的研究,其中磷酸奥司他韦口崩片预计在 2025 年获批上市,这也是该公司首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也就是说2025年该公司从仿制药向原研药转型。
但是我们不能判断这种创新药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空间,是否能弥补药品集中采购带来的预期差。
所以,我们认为,该公司具有事件炒作的价值,业绩能否保持增长,还要看2025年这款创新药市场接受度,从披露的数据来看,一切都非常乐观。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