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沐研究-2025年4月4日-北京,关税是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种税负,但是对于美国而言,关税是一种武器。对于我国来讲,出口、消费、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关税主要影响的是出口。
美国的武器是美元,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就是全球的央行,美元成为全球货币,尤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品石油是由美元定价。
这也是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的原因,逻辑也很简单,进口商品才能出口美元,这也产生一个负面问题,那就是好吃懒做。美国国民不用劳动,就能享受到全球最优质的商品。这种游戏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为什么美元会成为全球货币呢?理由很多,我们只讲一个逻辑,那就是美元的全球购买力,因为这个国家拥有全球顶尖的科技产品、武器装备、农产品、最重要的是,拥有全球顶级的科学家资源。
美国之所选择中国作为贸易战的主要对手,除了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外,在科技产品、武器装备上已经可以与美国竞争,这将导致美元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之前,德国、英国和日本都挑战过美国,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用美国模式打败美国,是不可能的。而中国不同,我们举国体制在资本主义世界是没有的,同时,我们国家拥有5000年的文明。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我们5000年的文明源自农耕,美国的文明源自掠夺。当全球变暖、温带北移成为必然,掠夺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谁更有优势呢?当物质逐渐丰富的时代来临后,掠夺必然减少。所以,有人推演国运,认为,我国走向盛唐文明。
聚焦的是当前时代来讲,我国在太空领域、登月竞赛、导弹发展、六代战机研发、无人机制造、高端芯片等等均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反观特朗普,他中是一名商人,而不是政治家。美国人民选择特朗普的主要原因是其掠夺文明演变而来的“重商主义”。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很简单,既然贸易逆差较大,那就通过关税的方式实现贸易平衡。而我国正好是出口大国,且在美国的进口国中排名第一,所以贸易战不可避免。(下图是路透社的数据)
如果不发动贸易战,美国面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不断增加的赤字和债务,正侵蚀美国的国力,二是激化美国三权独立的矛盾。
拖延下去,只要中国将人民币的外汇管制放开,就很可能快速取代美元,成为新一代的国际货币,这种概率严重威胁美国,即:美国国内制造业下降,美元国际地位再被取代,那美国就面临非常严重衰退,甚至会导致美国各个州独立,美国破产。
当初欧洲组建欧共体,发行欧元,其目的也想与美元竞争,之后被美国绞杀,只是现在轮到中国而已。这也是欧洲对中国的贸易战与美国不同的原因。
欧洲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比较理性,而且是在政治层面展开。比如:要求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生产企业,要执行统一的制度,例如每周工作40个小时,不允许加班,企业要符合ESG(环境、社会、治理)的要求,员工福利待遇要保持一致。
意图也很明显,欧洲本土企业与中国企业在生产制造中的规则和制度基本相同,不会通过剥削的方式打价格战,顺差或逆差可在充分竞争环境下由市场自行决定。
同时,对于中国领先的产品,欧洲复刻了我国改革开放时的策略,那就是,需要在欧洲本土建立工厂,生产产品,同时进行转让技术。
近期,欧洲也开始放开军工企业的投资,不再受ESG限制,显然是对北约的不信任,毕竟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也染指到欧洲,他们也意识鹬蚌相争,他们要作渔翁。
美国采用的方式就非常直接,以对等关税的方式制约中国的出口,同时科技战限制中国的发展,太空战控制全球军事制高点、登月竞赛则是保护他们的太空霸权。
如此直接的贸易战,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球将有两条供应链和产业链。一条以中国的核心,一条以美国为核心,而非洲、欧洲、日本等第三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人。这也就是我们最近讲的东升西落,在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一分为二的过程中,美国科技股的估值下降,因为多了中国竞争,中国的科技股估值上升,因为可以替代美国。
东升西落也要分步完成:东落西升、东升西升,东升西落、东落西落。这似乎与当下的投资感受不同。我们可以直接用纳斯达克指数与香港恒生科技指数对比,确实出现了东升西落或东落西升现象。
其实这里要看东方和西方的定义域。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的企业定义为东方,那确实是东升,因为英伟达也中国人的。如果我们只把科创板定义为东方,那就存在疑虑。所以,东升西落本身没有问题,我们要从中赚钱就有问题了。
目前来看,我国处于劣势地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国建立的全球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简称:CIPS)根本没无法替代美国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简称:SWIFT)。这两者之间,目前没有任何可比性,所以第三国站队时,大概率会选择美国。
SWIFT服务对象涵盖全球超过 200 个经济体中的 8000 多家金融机构。CIPS服务对象主要是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及企业。
虽然说,中国在很多领域超越美国,但是仍有更多的领域,我们完全没有优势,只是我们在国内,感受不到罢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人民币持续贬值、美国大使馆门口排队的人总是那么多。
外汇管制、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进展缓慢,是金融方面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是民生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产能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是财政部最紧急要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选拔和储备是教育方面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中美贸易战只是才开始,要打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今美国将关税提高到54%,我们也立即给同反制措施,也提高了关税。那么在对等关税下,谁更吃亏呢?
美国的关税政策基于贸易的规模对等,而且替代中国的商品科技属性并不高,完全可以在印度等第三国复制。而中国的对等关税就显得不那么自信。因为中国需要的中高端技术和产品,比如英伟达最新的产品Blackwell Ultra 芯片,而是H20这种阉割的产品。
大家现在感受到的关税影响较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海外仓的建设,为了躲避特朗普的关税风险,中国在2025年元旦前海运繁忙,提前将产品运往美国,这是躲避贸易战的短期方法。所以,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感受不到贸易战带来的风险。
但是,这种提前备货的方式早晚会消化完,而且有些产品并不能提前备货,所以贸易战的影响是甚远了,尤其是对我们的大型传统企业,沪深京三大交易所都在考验创新性,因此,传统企业面临直接融资难,关税风险导致间接融资难,再加上内需尚未打开,经营风险可见一斑。
我们都知道,2纳米芯片与18纳米芯片,那一种用量最大呢?答案当然后是18纳米,科技战打的是2纳米,而市场更需求的是18纳米,这就是为什么中芯国际18纳米降价后,国际市场反应特别大的原因。
综合来看,贸易战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如今,中国正在调整教育体制,降低英语对升学的比重,降低综合成绩的录取,提高了单科成绩的特长生的录取,已经降低了体育生的比重,增加科技特长生的比例。人才的培养是这场旷日持久贸易战的基础。
在国进民退之后,中国开始国进民进,计划在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里,都扶持一两家民营企业,就复刻华为公司一样,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与美国对标的企业,比如针对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我们也计划扶持一两家民营企业与之竞争。其他行业也一样。
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开放的政策,甚至不惜利益输送也要引入外资,而且不管是不是美国公司。逻辑也很肥 简单,就是中美之间贸易战其实是国际竞争,都要争取第三国的支持,而第三国乐于中美竞争,他们希望从中美竞争中受益。
在金融领域,中国券商行业的并购重组,就是对标美国高盛、大摩。
在军事领域,天上的六代机、海上的航空母舰,核武器等等都是在对等制造,
在太空竞赛中,美国的星链,我国也是建设中。
可以说贸易战影响的是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战略,都会受到冲击,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方面,中国已经被美国霍霍多年,许多天然的种子已经消失。化肥的大量应用造成土地贫瘠,生态系统被破坏。
作为研究机构,我们要看到贸易战的本质,美国是在拼命的自救,而中国是在弯道超车。双方产生的摩擦就像一家公司的两家供应商竞争是一样的。
当下,我们仅处于贸易战的第一阶段,我们炒作的主题还只是国产替代,远没有到全球替代的程度。美国失去的也仅仅是中国的市场。
子沐研究预计,中国的国产替代仍会成为主要投资策略。关键矿产仍是贸易战下资源品的竞争。太空竞赛仍是中美争夺的关键。
替代美国康宁玻璃的戈碧迦(835438.BJ)。
替代美国杜邦芳纶纸的民士达(833394.BJ)和内特种橡塑的华密新材(836247.BJ)。
替代美国颇尔公司过滤、分离和净化产品的惠同新材(833751.BJ)。
替代美国的LANDA公司高压清洗机的浙江大农(831855.BJ)。
天马新材(838971.BJ)的高性能精细氧化铝粉体可以替代美国公司NTC、美国铝业公司。
海能技术(430476.BJ)的实验分析仪器对标美国的CEM公司和丹麦的福斯公司。
新芝生物(430685.BJ)的产品可以与美国的Sonics & Materials, Inc.对标。有中国最大的超声波细胞粉碎机生产基地。
凯大催化(830974.BJ)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美国的Engelhard Corporation(恩格尔哈德公司)
莱赛激光(871263.BJ)在激光测量与智能定位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和市场地位,从业务相关性和产品应用场景来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标美国的Geodetic System Inc.(GSI)。
科隆新材(920098.BJ)是一家专注于新型显示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的公司。从其业务和产品特点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美国的 ** 陶氏化学(Dow Chemical Company)
林泰新材(920106.BJ)在汽车自动变速器摩擦片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主要替代的美国公司是博格华纳(BorgWarner Inc.)。
万源通(920060.BJ)在印制电路板(PCB)领域可以对美国的MULTEK公司形成一定程度的国产替代。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
这一天天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