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早期领先优势

​路透社-2025年3月26日,今年2月份,中国举办民营企业家座谈会,35岁的王星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名不见经世的机器人创业公司Unitree robotics的CEO。如今,这家公司已跻身该国顶级工业企业的行列,突显出该行业在这个19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中日益重要。

如今,各国都在寻求解决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而人形机器人是其中之一个解决方案。

目前的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问题,迅速老龄化的人口加上躺平的年轻人,使得中国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2021年时,中国官员预测2025年会出现3000万的制造业工人短缺,甚至会更糟糕。到2045年,中国的劳动力将缩减至6.45亿左右。

也就难怪,从比亚迪(002594.SZ,1211.HK)到小米(1810.HK)这些本土领军企业都在竞相实现其生产线的自动化。然而,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占比最大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但其中大多数机器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它们通常是固定机械臂,用于焊接、喷漆、装配以及其他重复性任务。这个市场被日本、德国和瑞士的少数几家制造商所主导。

随着这些机器人变得越来越精密复杂,这种情况注定会改变。

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和硬件领域的进步,美国和中国如今都在竞相研发可部署在工厂、餐厅、医院甚至家庭中的人形机器人。

英伟达(NVDA.O)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宣称,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斯拉(TSLA.O)老板埃隆・马斯克曾称他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为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并预测它们的数量很快就会超过人类的数量,不过这位亿万富翁在预测科技趋势的大规模普及方面可没有什么成功的记录,无论是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还是将大脑与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芯片。

美国银行的分析师预测,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将达到 100 万台,这主要是由工业需求以及其在教育和服务领域的早期应用所推动的。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大中华区汽车与工业研究主管李明预计,届时每台人形机器人的平均售价将在 2 万美元左右,这意味着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 亿美元。再展望 30 年后,美国银行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突破惊人的 30 亿台,届时将取代服务业一半的劳动力。

这是一个极为乐观的设想,它与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的历史发展轨迹类似。

在截至 2023 年的十年间,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以每年 90% 的速度增长。零部件成本的下降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助力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而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制造业的升级。

但对于所谓的通用型机器人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重大的技术突破,因为通用型机器人需要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去执行人类所能完成的大多数任务,并能与人进行实时互动。目前的机器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距离这一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例如,基于文本的大型语言模型也无法训练那些需要处理视觉数据的机器。

尽管如此,在美国,特斯拉于 2023 年推出了第二代 “擎天柱” 原型机,目前正计划于今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市值三万亿美元的英伟达也有几个相关项目正在推进中。不

过,一些不太知名的中国企业,包括阿里巴巴投资的宇树科技以及优必选科技(9880.HK),已经有了可供商业销售的产品。去年,宇树科技推出了一款售价不到 2 万美元的低成本人形机器人。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通过电视直播展示了一群跳舞的机器人,令国人惊叹不已。优必选科技的 “Walker” 机器人已经被部署到极氪(ZK.N)和比亚迪的汽车工厂中,与人类一同协作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这些早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成熟且完善的供应链。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在视觉系统、传感器和电池等领域,电动汽车与机器人有很多重叠之处。率先采用人形机器人的电动汽车品牌如今也在自行制造人形机器人:小鹏汽车(9868.HK)的目标是在明年开始大规模量产。

然而,中国在许多零部件方面仍依赖外国公司,尤其是所谓的减速器,这种部件对于在增加电机扭矩的同时降低其转速至关重要。但以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17.SH,简称绿的谐波)为首的本土供应商,凭借规模优势、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不断改善的业绩记录,正在稳步追赶。中国政府也大力支持这一行业,提供了丰厚的补贴。

即便如此,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可能很快就会遭遇瓶颈。美国在软件、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依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这些对于训练人形机器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宇树科技就依赖英伟达的半导体产品。鉴于机器狗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这使得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后起之秀以及供应链面临着来自美国政府制裁和技术限制的风险。美国议员已经发出警告,称中国的机器人是 “下一个威胁”。中国在机器人竞赛中取得的早期领先优势,往好了说也只是岌岌可危。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新三板报法律顾问

李明燕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明燕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18年,并兼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企业大合规》一书。李明燕律师曾供职金融机构多年,精通金融市场领域业务,成功代理多起证券索赔案件。
邮箱:limingyan@globe-law.com
电话:+86 18610810467

李元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元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获得L.L.M学位。李元律师曾就职于全国先进法院,并曾在北京市高院任职,专注刑事审判、辩护领域15年。李元律师在刑民交叉,尤其是金融犯罪、犯罪索赔领域经验丰富。
邮箱:liyuan@globe-law.com
电话:+86 1391753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