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 月 21 日(路透社)—— 业内知情人士称,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的中国,其主要的铜冶炼厂已在 3 月展开设备维护工作,而 3 月通常是需求旺季。此举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原料短缺所带来的损失,原料短缺正严重挤压着冶炼厂的利润空间。
在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之一关闭工厂,凸显出铜精矿的短缺给冶炼企业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冶炼产能过剩加剧了这一问题,引发了对原材料的激烈竞争,并使得加工费降至零利润以下。
宏源期货在一份报告中称,大约 98 万公吨的冶炼产能(相当于去年中国总产能的 8%)计划在 3 月份进行设备维护。三名分析师和一名冶炼厂经理告诉路透社,与往年相比,这一维护产能数量高得不同寻常。
三家大型冶炼厂的工作人员向路透社证实,他们于 3 月份开始进行设备维护。据两名消息人士透露,另一家冶炼企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630.SZ,以下简称 “铜陵有色”)在 2023 年精炼铜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 13.5%,该公司于 3 月初已开始对部分冶炼设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维护。
在中国,减产问题可能较为敏感,因为许多冶炼厂都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但和钢铁、炼油等众多行业的情况一样,由于冶炼企业都在追逐市场份额,该行业也饱受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铜供应国,精炼铜被用于电线、机械以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加剧全球铜冶炼行业的不平衡状况。
分析师表示,通过关闭设备进行维护,冶炼厂希望减少对铜精矿的消耗,缓解铜精矿供应短缺的局面,并阻止加工费进一步下滑。
接受采访的八名分析师和冶炼厂相关人士均要求匿名,因为他们未获授权向媒体发表言论。
知情人士称,该行业面临的困境使得 3 月 31 日中国铜原料采购谈判小组(CSPT)的季度会议备受关注,此次会议将讨论包括减产在内的各项措施。
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的高级分析师帕特里夏・巴雷托(Patricia Barreto)表示:“今年中国铜冶炼厂存在大规模减产的重大风险。”
分析师称,如果中国的冶炼厂共同达成减产协议,今年精炼铜的产量可能会下降,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增加进口量。
不同寻常的时机
3 月份大规模进行设备维护很不寻常,从历史情况来看,冶炼厂通常在农历新年假期后需求激增时受益,然后在 4 月或 5 月进行设备维护。
自 2023 年末以来,由于第一量子公司(First Quantum,股票代码:FM.TO)位于巴拿马的科布雷(Cobre)矿等主要矿山出现生产中断,以及冶炼厂的产能扩张,铜精矿的供应一直紧张。
这种持续增长的产能过剩,正使得对全球范围内本就稀缺的铜精矿的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花旗银行的研究报告,由于生产商下调了产量预期,安泰科和上海金属网的分析师已下调了对今年铜精矿产量增长的预测。
一些冶炼厂目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而且不只是中国的冶炼厂如此。
嘉能可公司(Glencore,股票代码:GLEN.L)位于菲律宾的帕萨冶炼厂已于 2 月份进入停产检修状态。日本的冶炼厂在艰难时期采取了应对措施,情况或许会好一些,因为它们的业务比中国的冶炼厂更多元化,并且拥有长期供应合同。
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加工和精炼费用(TC/RCs)自 12 月 20 日以来一直处于负值,这意味着冶炼厂必须向矿商或贸易商支付费用,让他们将铜精矿加工成精炼铜,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对方付费。
3 月 7 日,Fastmarkets 铜精矿加工费指数暴跌至每吨负 26.5 美元、每磅负 2.65 美分的历史低点。
一家中国冶炼厂的经理表示:“今年的情况要艰难得多,因为去年冶炼厂还能凭借长期合同的较好价格赚些钱,但现在不管怎样都是在亏损。”
这位经理补充道:“唯一的区别就是亏多亏少而已。” 他还表示,现货货物每生产一吨精炼铜的亏损高达 3000 元人民币(约合 414.47 美元)。
四名分析师估计,每吨的亏损在 1000 元至 2000 元人民币之间。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
这一天天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