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一二级市场的比例是多少?
先问问有谁关注这个指标?捷众科技打新锁定资金1427.05亿元,云星宇的打新锁定资金为2013.47亿元。与此对应的是北交所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在150亿元左右浮动。也就说,北交所一二级市场的资金比例在10比1左右徘徊。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北交所行情与新股发行的热度是存在相关性的。新股赚钱了,二级市场就好起来了。这也是北交所新股发行PE迟迟没有提升起来的原因。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比例当做先行指标,因为前进科技、美心翼申两只个股发行时,一二级市场的比例达到20%以上。
沪深为什么暂缓IPO?
一级市场赚钱必然带动二级市场的活跃,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科创板和创业板市场持续低迷。就是因为发行PE过高,导致一级市场概率性亏损,从而影响到二级市场。
再叠加抄新机构通过转融通,将原本处于锁定期的限售用于砸盘,沪深市场怎么可能会出现牛市行情呢?因为新股把市场流动性全部吸走了,剩下的就只有做空了。
北交所2022年12月份的破发潮,也是北交所二级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因此,北交所市场在2023年明显减缓了IPO的速度。
有了上述的数据,我们就能推测北交所政策。
900家企业会让北交所消化不良
截至昨日,北交所市场上有53家企业处于北交所筹备期,有413家企业处于辅导期,有120家处于审核期,有1家等待上会,有10家等待中国证监会的注册核准。
如果再加上,暂缓沪深市场后,从沪深转移阵地到北交所的大概300多家企业(这一数据来自市场传言),那么,北交所整个等待上市的企业数量就达到885家企业,也就是说有近900家企业在准备或已经准备在北交所上市。
如果不打乱北交所现有的节奏,以每年80家的上市速度计算,则需要11年来消化。显然在注册制下,这一数据是不合理性。
那目前北交所市场IPO的消化能力有多高呢?
这个数据非常好统计,以2022年12月破发潮时一个月发行32只新股计算,北交所一年的IPO吞吐量就能达到384家,我们再考虑财报更新等时间成本不可控,北交所目前的IPO吞吐量每年300家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有些机构在盯北交所是否招聘审核人员的消息,以此来确认市场小作文的正确性。但他们并不需要这么做。
可是,如果北交所一年上300家企业,那么会不会将刚刚捧热的北交所再次打回原型呢?
要知道,北交所的设立已经改变了沪深市场高流动性导致PE高估值的逻辑。资本市场的消费降级,就是在有风险的市场上寻找无风险的收益组合。
有个数据非常重要,北交所市场目前的换手率在5%到8%之间,而注册制下的创业板为3%到5%,科创板为1%到3%。
这是2023年1月8日的数据:
与此同时,来自开源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12月29日到2024年1月5日,科创板、创业板、北证A股整体PE估值下降,其中科创板整体PE由39.07X下降到36.51X;创业板整体PE由31.82X下降到30.31X;北证A股整体PE由26.55X下降到26.16X。
从流动性表现来看,北证A股本周日均成交额195亿元、日均换手率上升至13.43%维持较高水平,科创板日均换手率1.88%,创业板日均换手率3.24%。指数来看,北证50、沪深300、科创50和创业板指指数本周都有所下跌。北证50指数PETTM27.9X。
可以说,北交所市场目前处于一个非常理性的区域,大部分新股发行PE在20倍以下。新股上市后平均估值在20到30倍,优质的个股估值水平也就在30倍到50倍之间。
流动性已经好于科创板和创业板、IPO赚钱效应显现,投资者开市数量显著增加,直追创业板。
这样的成绩单,显然是监管部门2023年年终总结的王牌,而在2024年里,他们会主动增加IPO数量来打破这一稳定繁荣的市场平衡吗?
如果我是证监会
那么,我需要合理安排如此大规模的IPO堰塞湖。京沪深三个市场同步分流。同时降低新股发行PE水平及募集资金规模,引导市场回到理性的状态,切断新股IPO的龙吸水现象。
这样思考问题的话,北交所直接上市政策就不会单独出台,直接上市政策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接手沪深市场的暂缓后的拟上市公司,为北交所开辟新的上市通道,从而形成北交所的多元化的上市路径。
而直接上市政策很可能全部效仿沪深市场,询价发行。那就会提高北交所IPO发行PE的水平,从而打破北交所的平衡。目前虽然北交所的流动在150亿元到250亿元之间波动,换手率也高于另外两个市场,但毕竟也仅有数百亿的规模,我们认为,还不足以消化直接上市带来的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直接上市政策要与沪深市场IPO政策联动。
交易方式还要看您个人的判断。就目前的情况…
可以买吗
刘老师专业
募集资金2.50亿元,其中补充流动资金就…
国环科技以后也转板不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