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吞虎咽”式的投资之后,是时候考虑精细化投后管理了

当前的VC/PE行业处在低谷期,很多投资机构除了修炼前台团队的内功,还把一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投后管理上,如何服务好已投项目,做精细化的投后服务,也成为了投资机构的工作重点。

其实2022年初的时候,当时就有这个意识,在经历了几年“狼吞虎咽”式的投资之后,投资机构应该考虑沉下心来做做投后管理了。精细化的投后,不仅仅是监管和风控,更多的时候是服务和收益提升,属于更高一层的风险控制手段。

为此,我当时围绕着投后管理,还特意做了一系列的直播讲座,并且开发了一套“投后项目管理系统”,但直观的反馈来看,投资机构当时对于投后管理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大家的重心还是一窝蜂地抢项目、募资。

有数据统计过,在股权投资的“募、投、管、退”四大环节,9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募” 和“投”上。全国上万家私募股权基金中,投后人员比例低于10%,不足20%基金设立专职投后,而且设立专职投后的机构,投后团队普遍规模在1-5人

所以行业现状就是,“募、投、管、退”,逐级弱化,募资完成就是胜利,投完资金就算完工。但其实VC/PE投资机构,本身也是创业,没有完成完整的“募投管退”三期基金,并不能算创业成功。

当时的直播讲座中,围绕着十个痛点问题展开了阐述,引起了投后团队的普遍共鸣问题,大家可以再回头看看,是不是还有同感?如果有的话,说明你们的投后管理还是浮于表面、例行公事。

1.项目投前称兄道弟,投后爱搭不理?

2.如何处理投后“监管”和“服务”的关系?

3.投前承诺的“投后赋能”只是固定的话术?

4.为什么投后团队最终沦为摆设,流于形式?

5.为确认某个项目的投资条款翻查一堆协议?

6.还在用土办法Excel表格管理投后项目?

7. 员工离职后被投企业就断了联系?

8.养一支专职投后团队划不划算?

9.投后团队的业务重心和能力集是什么?

10.花重金打造的投后IT系统最终沦为鸡肋?

很多时候,投资机构都号称建有完善的投后团队,但事实情况是很少有机构建立完善的投后管理体系并且成功运行。有人和有体系制度是两码事,没有把投后管理业务准确定位,有再多的人,也还是形式大于实质。如何建立成熟完善的投后管理体系,从被动式的投后监督,转变为主动式的投后服务,这才是投后管理价值最大化的第一要务。

为什么投前称兄道弟,投后爱搭不理?很多时候会发现,投资交割完成之后,投资方和项目的关系变得微妙,甚至渐行渐远。

我相信是很多投资人的切身体会,但又感觉无能为力,只能放任。究其背后原因,投前投后甲乙方角色转变是一个原因,投钱之前,看在钱的份儿上,你咋折腾都会认,或多或少都要认点儿怂,投资完成之后,角色可能就互换了。

再加上很多投资方在投资完成后,跟项目的关系维护的主要方式,就是例行公事要一下财务报表,开个董事会,监管属性大于服务属性,导致项目方对于投资机构也有本能的回避,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家人。

要真正成为一家人,投后管理的服务属性一定要大于监管属性,服务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所谓服务,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我就结合自身资源提供什么。从总体服务上看,业务上的服务第一位的,能否给企业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链资源。其次是三方增值服务,涵盖财务法务人力媒体税务再融资等等。

被投企业,特别是早期企业,在专业领域可能是擅长的,但在其他领域的资源其实是匮乏的,哪怕是做一下业务运营宣传,发发PR稿,术业有专攻,有没有专人负责,很多时候都感觉有心无力。

还有,我个人总觉得,课本上的那些所谓的投后管理措施,并不符合现实,什么加强被投企业的管理水平啦,什么协助被投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啦,什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啦,这些偏向于战略管理咨询方面的所谓“服务”,伤筋动骨,连大公司都经不起折腾,就别为难投后企业了。

为什么“投后赋能”变成了一句空话?投项目的时候,如果大家都这么说,你不说就会感觉少了点儿什么,所以“投后赋能”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句标准话术。

每投一个项目之前,每家机构的投资团队,都声称能够给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包括不限于自己团队有多么丰富的行业资源,自己的LP是某某上市公司等等。但实际上,能够为被投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增值服务的,确实寥寥。

可以想象,投项目的前台团队和投后管理的后台团队,其实并不是一伙人,大家的KPI都不一样,开支票的是一群人,兑现支票的是另一群人,需要投资机构内部靠完善的机制来达成,否则就会给项目方满嘴跑火车的印象。

但另一方面,我也一直跟项目方说,除了钱,不要对投资人有过高的期待,哪怕是产业投资方,除非大老板牵头协调,甚至都不可能帮你搞定业务部门,能帮你牵个线认识一下,就算是仁至义尽了。你看小米,那么多被投企业,也只能靠对接会的方式,帮助企业和业务部门建立联系,用不用你的产品和服务,还得业务部门根据需要决策。

还有,为什么投后管理团队在大部分投资机构没有存在感?甚至会成为摆设?

首先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投后管理部门属于典型的后台部门,不像前台投资团队工作成果那么容易考核,投了多少项目,退了多少资金。而投后业务的权责利很难划分清楚,我是负责风险控制的,假如风险控制住了,有多少功劳算是我的?所以就导致大部分投后工作,就是例行公事要要报表,重财务法务,轻业务服务,流于表面。

最后探讨一个话题,养一支专职的投后团队,到底划不划算?

如果你只是把投后定性成为风险管控部门,定期要要报表、跟踪一下数据、汇总一个报表给合伙人过目……这属于成本中心,说实话并不划算,而且很难起到风控的作用。

但是你知道么?某头部创投公司,最赚钱的是投后部门!

增值服务从来都是双向的,其实被投项目如果充分开发后,将会是一座座巨大金矿,毕竟有谁的关系还能比股东和项目方的关系铁?

我不提那些FA、三方服务之类的常规赚钱模式,我就问一下各个投资机构老板,如果投后团队跟项目关系密切到一家人的程度,后续追加投资的确定性,不比去‘柠檬市场’上找新的项目更靠谱?而且依托被投项目产业链上下游的挖掘,新的投资商机,投后团队来做是最适合不过了。

这些非显性的收益,应不应该算到投后团队身上?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新三板报法律顾问

李明燕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明燕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18年,并兼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企业大合规》一书。李明燕律师曾供职金融机构多年,精通金融市场领域业务,成功代理多起证券索赔案件。
邮箱:limingyan@globe-law.com
电话:+86 18610810467

李元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元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获得L.L.M学位。李元律师曾就职于全国先进法院,并曾在北京市高院任职,专注刑事审判、辩护领域15年。李元律师在刑民交叉,尤其是金融犯罪、犯罪索赔领域经验丰富。
邮箱:liyuan@globe-law.com
电话:+86 13917539507

  1. 刘 子沐
  2. 刘 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