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基金圈传出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前中银基金投资专户经理李文凯自尽。背后隐情令人关注。
逝世前留下自白书
据财新日前报道,李文凯自尽原因是几年前被人指控而卷入债市利益输送案,但可能存在冤屈;一并流传出来的还有李文凯的一封自白书,他否认相关指控,并称在他“死之前”要让肇事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财新还进一步透露,此案涉及2017年席卷债市的丙类户利益输送“515”案。李文凯是2019年因蔡正宏而卷入此案,不得不从所在机构离职,后被监视居住......
据了解,自2013年掀起的债市反腐风暴,使得债市“丙类户”利益输送案件不断曝光,多家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机构卷入其中。
债市腐败出现的重要原因是过去债券发行定价不科学,为利益输送提供了套利空间。
举例来说,在二级市场每只债券的价格几乎都有中债登提供的估值做参考。但实际上除了估值价,债券还有市场价,市场价多是由债券交易员根据风险定价算出的市场公允价格,债券的市场价与中债估值价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这两个价格的偏差就给利益输送提供了空间。
目前小编暂未看到李文凯的自白书,作为前中银基金专户投资经理,李文凯在网上的资料也几乎“清空”。因此,其具体所涉何事,有待后续跟进了解。
中银基金近年规模停滞
成立于2004年的中银基金,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企查查显示,中银基金由中国银行持股83.5%,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持股16.5%,属于典型的银行系基金。背靠中国银行这棵大树,中银基金可以和银行共享高净值客户,解决资金募集来源问题。
不过,中银基金规模近年来却不增反减。2018年三季度末,中银基金全部基金净资产规模4441.6亿元,到了今年一季度末,只有4064.93亿元,与全市场基金规模走势相反,业内排名也由曾经的前十跌落至第22名。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资管规模直接决定了其管理费的收入,进而影响其净利润水平,可想而知,中银基金业绩并不理想。中国银行日前发布的年报显示,中银基金2022年实现净利润6.94亿元,同比下降32.36%。
背后主要原因是,中银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大多跑输同类。近年来,中银基金接连发行新产品,但新基金规模扩充并没有改变公司总规模停滞的囧像。
与此相反,新基金数量迅速扩充,基金经理一拖多,还对投资业绩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
如投资老将吴印就一度管理7只权益类基金,目前仍管理5只,今年来业绩全部为负。其管理的中银内核驱动股票A、中银产业精选混合A近两年收益率甚至低于-40%。对此,投资人用脚投票,后者规模仅剩0.5亿元,面临清盘风险。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
这一天天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