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以来,在我从事的所有投资者教育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形象工程。更多的是投资者心理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亏损时进行心理抚慰,一种是在交易前进行心理暗示。
然而北交所的出现,真正开始让投资者学会思考。究竟是先有成熟的资本市场,才有成熟的投资者,还是先有成熟的投资者,再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呢?
这个问题,在北交所的持续破发下,逐渐有了答案,亏损是培养成熟投资者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差的一种投资者教育。
“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这句话来自公募基金投资者教育,之后普遍在理财市场和投资市场传播。北交所不断强化的信息披露监管就是在建立“卖者有责”的规矩。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要为自己的交易负责。
道德风险信息化
在北交所公开发行中,有三家公司在审核期发布了《欺诈上市赔偿投资者损失及回购股份的承诺》,分别为花溪科技(872895)、华恒股份(833444.NQ)、合肥高科(430718.BJ)。其中合肥高科已经在北交所上市,破发。那为什么其他公司不发布这样的公告呢?
华岭股份(430139.BJ)在高底价的基础上还采用询价发行,这种砍价方式就是把投资机构当成韭菜,在破发之后,不是想着如何维护投资者利益,而直接抛出减持公告,明目张胆的“耍流氓”。
北交所会不会管,我们不清楚。但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下的“卖者有责”,华岭股份已经履行了。那么,剩下的就是“买者自负”。遇到这样的公司,作为投资者的你,会有何打算?
道德风险是资本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信息披露制度下,这种风险通过公告的形式,开始公开与投资者叫板。
IPO媒体保护费失效
以雷神科技(872190.BJ)为例 ,虽然上市以后,公司股价大幅破发,但是依然挡不住在财经网、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网等媒体投入大量软文。这应该是在北交所IPO过程中,媒体保护费交得最多的一家公司。我们估算,至少不低于50万元。
花费如此多的费用,仍没有保住发行价,开盘立即破发。这是投资者成熟的一面,华丽的标题,鼓吹的文章已经难以取信于投资者。北交所的投资者,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他们被跌怕了。
此与相对的是中科美菱(835892.BJ),雷神科技犹如螳臂当车般把联想集团作为自己的可比公司时,中科美菱则选择了民用冰箱企业作可比公司,医用级和民用级,这能是一个概念股吗?可比吗?
在疫情下,大量的医疗器械知识开始普及,我们也知道了家用级血氧仪与医用血氧仪的区别。那保存和运输血液、器官的冰箱能和家用冰箱一样吗?
但是,救市因为中科美菱没有做媒体投放,因此,给投资者传递的消息就是:民用级的冰箱,用在医疗领域。其股价在发行价附近反复震荡之后,因为投资者了解甚少的原因,最终进入破发状态。
这样的招募说明书的执笔人竟然来自申万宏源证券,这太不像他们的风险的。以前都是把“猫”写成“老虎”的水平,这次竟然把“猫”写成了“老鼠”。
打碎资本市场生态圈
投资者学会思考后,交易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投资者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逻辑。而企业自身则会陷入资本的生态圈中,研究报告、投资机构、路演推介、调研走访、媒体宣传,大宗减持等等,那一样都需要钱。
资本市场都是聪明人,只是赚钱的逻辑各不相同而已。以前大家围绕企业转,是因为投资者不成熟,人类的惰性在资本市场充分显现,宁愿相信喊单、推荐,也不愿意自己多看一眼公告,思考5分钟。
但是北交所的持续破发,让投资者不再懒惰,无论是对行业,对企业,对公告,对交易,甚至比某些券商更熟悉、更专业。他们开始勤奋地调研、走访、讨论、分析。
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投资后不交易,二是不想明白不交易,三是没有策略不交易。这样成熟的投资者,又怎么能激发北交所的流动性呢?
同时,北交所的上市公司,通过沪深市场的生态圈,花了很多的钱,却很难落地市值管理,这是因为这些生态圈的机构本身是要通过企业的服务,吞噬韭菜的,但是没想到,北交所的韭菜啃不动,新韭菜又忽悠不来。
可能看到,从早期的同辉信息,龙竹科技,到2022年昆工科技等等,无非是赚了一把赶快离场。而吉林碳谷、硅烷科技、康普化学、海能科技、富士达等个股,没有什么市值管理,依旧有投资者愿意守候。
没有花资本市场的钱,却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这正是北交所培养起来的生态圈。虽然连续破发,虽然交易低迷,虽然企业平庸居多。但是投资者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判断,学会了投资。
子沐研究建议,北交所的企业干脆不要加入沪深市场形成的资本市场生态圈,少花冤枉钱,把这笔拿来给投资者分红,这比任何市场管理方案都更有效。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