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打造企业竞争“护城河”,成为解决产业链技术“卡脖子”核心
我们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本身的专精特新属性,恰恰构成了“护城河”。通过打造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创新实力以及较高的市占率,保持自己稳固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产业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对国外制裁等负面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专精特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利器,通过与产业链各方协同创新,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成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
优势行业地位+新三板市场融资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规模与增速双重提升
科创板公司固德威的案例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三板也能获得发展助力。固德威曾于2015年-2018年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9月4日在科创板上市。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固德威完成了二次小规模的融资为加大研发和扩产打下了基础。2017-2021年固德威营业收入从10.50亿上升至26.78亿,五年CAGR达到26.37%。科创板上市时融资8.34亿更注入高速发动力,上市后的2020年及2021年实现了年均68%增长;净利润也从2017年0.53亿元上涨至2021年的2.78亿元,CAGR达到51.31%,其中2019-2021年CAGR达到64.32%。
专精特新“小巨人”大量还未上市,北交所和新三板成为吸纳主阵地
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发布,4000余家中已挂牌或上市企业仅仅569家。其中创业板、科创板、主板分别有76家/77家/59家,北交所20家,新三板仍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最集中的板块,共337家,占比达59.22%。这些企业总体来看,在体量方面整体较小但在盈利能力方面较高,例如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平均2021ROE达16.04%,因此财务指标较为适合在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上市。从地域分布上看,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为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集中度59.75%。中部省市如四川、湖北、安徽、河南等为第二梯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的扶植成果初现。行业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仍为热门,行业分布CR5近73%。
北交所和新三板具有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优势,改革增强吸引力
北交所上市制度和门槛相较创业板、科创板略低,适合净利润在2000-5000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同时需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提出申报,也有利于企业完成规范使得上市整体流程确定性更强。另外在新三板的挂牌期间也可以进行定向增发等再融资行动,为企业提供快速融资解决发展瓶颈,也不影响企业的产业纵向延伸。而随着北交所不断改革,并通过提升市场化水平、探索更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提升流动性,北交所的专精特新培育属性也会吸引小巨人企业不断成长并吸引更多投资人的参与。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
这一天天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