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三板市场的改革深化逐步深入,新三板的改革预期正在不断攀升。已经退市的新三板的企业想重返新三板市场,正在筹划退市的企业已经放弃了原有的方案,准备看一看新三板市场的情况。最受关注的就是公开发行、精选层、转板,而对于“降低投资者门槛”这一市场广泛呼吁多年的普惠新三板政策却少有企业问津。
改革新政方案发布之后,新三板报走访了多家新三板公司也与投资人进行了初步的沟通,上述信息就是近期的企业一些反应。
“我们非常关注转板的问题,虽然我们公司的净利润只有几百万,但是我们对于转板的话题和转板的政策是非常期待的。”一家新三板公司的财务总监说。
为什么年净利润只有几百万,却非常关注转板问题呢?
从财务指标上看,这家公司根本不符合任何转板的要求,虽然公司的科技含量很高,但是公司的净利润实在太低,现金流非常的紧张,公司的流动性只能依靠银行抵押贷款实现,公司的高管层都有抵押房产解决公司流动性资金的经历。
这是新三板企业的一个写照。虽然净利润低,但是公司的成长性是可期的,这是由于身为中小企业,受到行业发展和政策的限制,在与大型国有企业竞标和竞争中,很难脱颖而出,只能成为国有企业的业务外包,为国有企业打工。国有企业在账期上,通过延迟付账、分期付账的方式,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如果有了转板的机制,就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发展当中不受制于行业资质问题、行业限制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的困扰,那么企业家就会加大投入,从外包商成为承包商,加快净利润的增长速度,虽然现不及IPO的1/10,但是在未来5年一定会达到IPO的标准,
可见,转板的政策对于刺激中小企业家的再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公开发行的问题,市场疑问比较多!
受到《证券法》和《公司法》现有规章制度的限制,小IPO与A股市场的IPO之间到底的存在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样的相同点?是对价格进行限制?还是对投资者总数量进行规范?是对募资规模进行限制?还是对股权分散的程度进行限制?目前市场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
据了解这个方案制定过程的消息灵通人士表示,小IPO的方案在内部的讨论中也是非常激烈。具体的方案已经初步确认,现在仍入于保密阶段,市场中的传言皆不太可信。
公开发行方案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三板即为场内市场,公开发行就应该遵循IPO标准,只可能在股权的分散度上,发行价格等条件上进行一些更细致的调整。但是如果公开发行与转板政策衔接过程中出现漏洞或是问题 ,将给新三企业带来公司治理的大麻烦。
有一家新三板公司计划从新三板退市,通过股权重整,准备启动IPO的辅导,投行已经选择好,辅导券商也已经谈定,但是因为在新三板市场上的股东人数超过了200人,在开股东大会的时候遭到中小股东的一致反对,无法从新三板上的顺利退市,所以IPO的战略一拖再拖。
对于小IPO本身,企业想知道,第一次小IPO是向自己的员工,形成变相的股权激励,还是向合格投资机构进行发行,又或是通过商品众筹的方式向消费者小IPO。对于企业来说,有多种小IPO的构想和思路。是向指定区域小IPO还是向大众小IPO,小IPO的信息披露如何来界定?如何为小IPO定价?连续的小IPO之间的差价估值问题如何处理?投资者的进入和退出的程序是什么?股权锁定的期限有没有?等等一系列疑问都是市场非常期待了解的政策。
新三板投资者门槛降低能到50万吗?
新三板改革主要还是看赚钱效应大小,小IPO和转板的出现会影响A股市场的新股价格和新股的定价。从而引导市场转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中小企业,那么投资者门槛的高低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对于那些在新三板市场上已经分散股权、获得市场定价的企业来说,最关注此项政策。
“流动性够用,市场定价只要合理,我们就不会想着去转板了。”一家三板公司的董事长说到。流动性够用的关键就在于投资者门槛的高低,究竟监管部门想放多少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
从目前的市场传言来看,50万的门槛基本上是被全市场一致认同的,也与科创板和创业板初期的门槛是一致的。精选层的市场真的降到50万元,那么新三板的企业转板和不转板就看企业的意愿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新三板相对于沪深交易所的市场化的优势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企业的转板预期会下降,因为在300~400万投资者的这样一个数量级下,新三板的流动性是会随着小IPO的不断增发、企业的成长性逐渐的显现,而慢慢显露出来。
总体来说,新三板的改革预期,正如股转公司调查报告所言是符合市场的预期、符合市场的要求、符合市场的期盼。具体就要看方案何时落地,落地之后的方案能否真正达到我们的目标预期。方案出台之后,是否可以更快速迭代、优化和改进。
企业的积极性已经被这股改革之风吹起,经济转型、商业模式迭代、行业发展迭代的过程中,小企业的春天正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一起在新三板市场绽放。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
这一天天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