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内行来说不值得讨论,两种类型的基金无法PK,新闻也没有记者会拿这两类基金的收益率去比较。但如果是写给普通投资者的话,那确实可以做一番长篇大论。
一个管的多 一个管的少
首先,被动型的基金,是指在投资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投资组合、投资配置、投资技巧、操盘方法的基金产品,以指数型基金为例,在你购买这只指数型基金之前,该基金的契约中已经明确了基金跟随指数、指数成份中个股的投资比例,跟随误差大小等指标。只要你买入这只基金,基金经理就会按照契约约定的方式为你进行指数的配置。
而主动型基金则不能在投资之前对上述的投资参数进行详细的、量化的约定。只能告诉投资者,这只基金的基经理历史业绩如何,他擅长的投资领域是什么,对价值投资的策略的理解程度如何,比如成长策略、价值挖掘策略、产业政策挖掘。但是在你投资之后,基金经理如何操作,最终产会买入卖出什么样的股票、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这些事情是不会提前告诉你的。
其实,基金理财就是利用基金经理专业来弥补个人投资者的业余。基金行业诞生之初,就是本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方针,个人投资者擅长工作赚钱,那就专注于工作,基金经理擅长投资,那就让基金经理管理你的资金。这样不仅提升了资金利用率,还降低了资本市场非理性的干扰。
因此,主动型的基金基金更符合基金行业发展的根基。基金一哥王亚伟,基金一姐王茹远,逆向投资代表人物詹凌蔚等等。他们都为基民带来过丰厚的回报。
一个收费高,一个收费低
其次,被动型的基金,它的优势在于管理费用比较低,因为基金经理根本不用研究市场,研究个股,只需要按着指数编制机构发布的数据进行配置,满足投资人申购和赎回的需要,尽最大的可能跟踪指数的误差,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
而主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付出的要比被动型多的多。他们要时刻的跟踪市场、研究市场。对自己的投资策略、投资方法、操盘手法、时刻进行修订、更新、迭代。也要对个股进行深入研究,全国各地调研上市公司,研究投资报告,寻找市场的投资机会,做出交易决策。因此,主动型基金的管理费就比较高,这也是基金经理的付出所对应的回报。
一个不能战胜市场, 一个更不确定
最后就是赚钱的问题。被动型基金只能获取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也就是说,以50指数基金为例,基民只能获取50只成份股上涨的平均收益,或者下跌的平均亏损,但是不能战胜市场,也不能超越市场。只能跟随市场的跌宕起伏而跌宕起伏,不任何的个股避险,也不做任何的超额收益。
主动型基金的收益率就是完全依靠基金经理的水平了。如果市场表现不好,他也可能创造奇迹,为你赚钱;如果市场表现好,他也可能让你失望,为你赔钱。有的基金经理因为种种原因,次次都能踩准市场的节奏。而有的基金经理也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判断接连失误,收益率还不如被动型,无不达到市场的平均水平。所以主动型基金的预期收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没落了主动型基金
之前说过基金行业的立业之根本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由专业的基金经理为个人投资人理财。因此,主动型的基金产品才是基金行业最核心的产品,也是最能体现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产品。
但是,目前主动型的管理基金产品的总规模占基金行业总规模的份额越来越小,优秀的基金经理流失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基金公司让被动型的基金经理来管理主动型的基金。这是行业发展的无奈,因为优秀的基金经理因为利益问题、管理问题、能力发挥等问题,往往会自立门户,为有钱人来管理的资产。这是私募基金行业大发展的原因。
而公募基金行业对于主动型基金的规定影响着基金经理能力的发挥。比如主动型基金的最低持仓为80%,最高是95%,那么在2018年单边下跌的行情中,基金经理无法突破持仓底线,只能无奈被迫跟随市场下跌,生生被制度变成了被动型产品,失去了灵活性。
基金公司限定同类基金的同向交易问题,同一天,一主动型基金经理卖出或是买入,其他的基金经理就能反向买入或是卖出,甚至几天之内都不能这样操作。这就限制了基金经理的个性发挥。
再有就是,主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管理规模上是有一定的上限,一般情况下,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只能管理20-30亿的资产,少了不行, 多了也不行。但是因为它的业绩好,资产规模很容易突破百亿,这反而影响了基金能力的发挥,而被动型基金正好与之相反,规模越大反而越好管理。
大力推广被动型的原因
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管理费,而管理费主要由基金规模决定。因此,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的管理费收入越多,基金公司的收入也就越高。所以哪种产品能够承载更大的基金规模,基金公司就愿意发行哪种产品,所以被动型逐渐取代了主动型基金,成为基金行业主推的产品。
被动型基金还有一些主动型基金没有优势,一是被动型基金不受基金经理变动的影响,二是被动型基金把择时、择势的权利交给了个人投资者,不承担亏损的责任。三是不受投资者适当性的制约,随时随地可以销售给任何人。
如果站在基金公司的立场来看,花了大价钱去培养了一个基金经理,业绩好了,投资经验成熟了也就离开了,然后再培养下一个,周而复始对基金公司没有任何的好处。而大力的发行被动型基金,虽然管理费少,但是可以通过规模来弥补,而且不受基金经理变动影响,对基金公司来说,能够掌控基金规模,因此基金公司都愿意发行被动型的基金产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监管部门一直都在去散户化,推动机构投资者成为A股市场的主力。而机构投资者不原因交高昂的管理费,需要利用被动型基金的特点,实现快速建仓,快速撤离,快速套利的功能,他们更愿意接受被动型的基金产品,而主动型的基金产品就逐渐的被基金行业边缘化了。
要相信巴菲特吗?
作为个人投资者,当然愿意选择主动型的基金,将钱给交专业的基金经理,有机会获取市场的超额回报。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往往造成业绩无法跑赢被动型基金的窘境。而指数型基金为代表被动型基金在投资理念上,前有巴菲特撑腰,后有基金定投摊余成本。因此,怎么样都能让个人投资者感觉更适合自己。
对比中美两国的资本市场的趋势就会发现,美国的指数100多年来都是不断向上攀升的,因为美国对科技企业的巨大支持,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下,都会有一种科技创新形成新的投资价值,所以美国的股市指数总是曲折向上。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无论何时去投资指数基金,赚钱都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中国的指数来说,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指数处于横盘的波动当中。牛市短熊市长。市场无法形成美国的单边向上的趋势。因此,任何一个时点进行被动型的投资,可能都无法实现巴菲特的投资业绩。
什么才是投资的核心?
你看,被动的基金有它各种各样的问题,主动型的基金也有她各种各样的问题,究竟选择哪一种?似乎难于取舍。
作为个人投资者来说,只能看自己时间和偏好。实在没有时间打理投资的,那就选择主动型的,但是要时刻关注基金经理的变化和投资风格的漂移。有一点时间和兴趣的,关注一下大势的变化,做被动型的投资。
但是,无论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都可以用基金定投的方式摊余成本,并且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坚定投资的信心。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股市的颓废、市场低迷而放弃定投,这是投资中的大忌。因为我国指数的波动性,只要能够摊低成本,总有回本赚钱的一天。
所以,投资的核心是不断的降低投资的成本。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适合就好。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
这一天天的,炒作